69中文网 24zw.net,碧天如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爱,对于美和喜悦
不存在变化和毁灭
它们的威力超越我们的感官
感受不了光明是因为本身阴暗。”
——雪莱
一
夜色阑珊,霓虹闪烁,车如流水,人潮涌动。都市的夜景以其巨大恢弘的气势,拉开了五颜六色的帷幕,人们用双手在这原本纯然的黑色的幕布上尽情涂抹,颜料下的底色早就难以分辨
虽然行色匆匆,但人们还都禁不住频频侧目,雪妮的身影夹在一片红红绿绿的灯光和一道道人们好奇又嫉妒的眼光之中。
雪妮孤零零地一个人走在夜晚热闹的街道中。
其实雪妮吸引人们眼光的,并非她的美貌,虽然再苛刻的女子也须承认,雪妮有与生俱来不可小觑的漂亮和典雅大方仪态端庄的气质;但今天她吸引人的,却是她眼眸中深深盛满的那情感。雪妮的眼眸异常的黑,而那黑色下面,让人看不透,越看越会陷入其中,仿佛一潭表面波澜不惊的静水,却深不可测;也许湖底,水面下正是波涛汹涌呢,越是往深里看越是看不尽,看不明。就是这种从雪妮眼中发散出来的半掺童贞,半掺忧郁,半掺渴求,半掺无奈的眼神,把她的整个脸上甚至全身,都罩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迷蒙的感觉,使这个女孩的脸庞在霓虹灯下还能清清纯纯的不变色。这样的一张面孔,在都市的夜晚中,可是几近灭绝了的!
雪妮眼睛的确特别。大学同学们说她的眼睛像毕加索的画,含蓄不尽而不能一览无余;小时侯三四岁时奶奶也曾当她的面对别人说:“这丫头眼睛象雪溪的水一样清泠泠,就是不见个底哩!”后来,就因为这个,她才叫雪妮的。
雪妮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知道路人侧目的因由在她的眼神,但她解不开自己忧郁的原因,她迷茫的如同遁入了原始林早上的大雾之中,四顾无边,忽明忽暗,了无踪影。
西方人和东方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热烈奔放,用钻石和玫瑰这两样可以代表了;东方人则典雅韵藉,就如同美玉和幽兰。中国的南方女子和北方女子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用绘画来形容南方女子,清灵的一望而尽,含蓄的百看不厌;可以用音乐来形容北方女子,轻盈的可以跳跃,灵动的难以捕捉。可是,雪妮和这城市中的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区别。雪妮习惯的是自然具体的思维,所以,她轻易能捕捉玫瑰与幽兰,绘画与音乐的哪怕微妙的差别,而简直不能用抽象的理性去分析她的与旁人迥异的独特。雪妮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问题,早在四年前雪妮刚刚上大学是便产生在她小小的头脑中了,一直萦回不去。她每每想尝试解开谜底,但却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每每想放弃思索,又不能无视那敏感的直觉。雪妮只好把一切归结于自己太感性化,太自然化。“自然化就是感性化”雪妮这样认为,而与之相对,她觉得“城市化就是理性化”;她曾把这个观点讲给同屋的七位哈市的女同学,遭到群起而攻,驳的她体无完肤,但思想却未被说倒。也难怪,学中文的女生没一个肯承认自己理智的,如同疯子总说自己是正常人,醉了的永远嚷还清醒着
但无论如何,雪妮还是带着这个解不开的疑问以一路第一的成绩,走到了毕业班,下午的时候,她才进行完一场精彩的答辩,这意味着大四上学期又圆满的划上了句号。雪妮并没有特别的高兴或特别的不高兴,习以为常的她早就拥有了一分宠辱不惊的心境。
本想去参加一个人才交流见面会,但雪妮不知为什么忽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一个人散散步,于是走出了校园。雪妮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又浮现上了这样一个萦回不去的疑问,她边走边想,边想边走。
二
内蒙古自治区的加格达其往西,有个小市镇叫根河,根河再往北,地图上就找不到了,只有土路的界碑上刻着距根河一百公里,这有个小镇叫得耳布尔。“十公里”就更没法在地图上找了,连个界碑都没有,是村人们用脚一步一步测出来的,意思是距得耳布尔10公里的村落。
“十公里”这样的地名北方极多。北方的山区百姓们居住的及奇分散。和南方的水乡田间有天壤之别,往往一个小镇,四周百余公里都有散落的村落,甚至独立的人家。这些区域内的人都把和社会联系最紧密和最常用的方式,交托给了小镇,他们月余会来一趟小镇,有的交通不便利的人家甚至半年才上镇一趟。每回上镇来,主妇们会拉一个清单,详详细细地写好需要的生活用品。顶重要的是米,盐,油和织布,男人们不会忘记带回些糖果给年幼的孩子们。若是便利时能有架马车同行,那多数便回携家带口地去镇上赶集,全家人穿红带绿,打扮的和过年一个样。这小镇还是这些山野林人们与外界信息交往的唯一渠道。在外面大千世界已经发展成地球村,信息时代的时候,这大山中的世界却还用最原始的口耳相窗维系着消息的往来。小镇是信息处理的中心,八方消息汇集到这里,最集中的地方便是镇东头的那个百货商店,重要的内容集中到林场里或广播室里。林人们每上镇一趟便带来些消息,再带走些消息。这就如同他们带来刚拿到手的几张薄薄的工资,换取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衣食用品一样,那些与外界联系的消息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小镇只有一个邮箱,邮递员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那是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消息就这样一级级地传入,一级级地传出。小镇的闭塞使这里和周边地区几近世外桃源。
这些世外桃源都很美很美,苍黛色的群山上是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嘘里上孤烟”“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大约这些句子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得耳布尔是一个有点规模的林业局,也算一个小镇,四周是它下属的小型加工厂。这些工厂就坐落在群山的环抱之中。从青山秀水中取材,当然也对青山秀水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这风景异常的优美,无论白天或晚上,都寂静无声,而又时时刻刻并不平静,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默契地相生相伴。那一轮朝阳,一弯素月,一抹晨晖,一道彩虹,一盏寒星,乃至那一丛灌木,一棵红松,乃至那古老的木版房,那长满青苔的水井,都透着一种自然之灵,透着一种原始的气息,一种纯粹的生活之感。也许,这就是这里生活的本质,它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无疑,而又不能让人一眼看透,那仿佛是一种气息只能沁入精神,而不仅是在表象
得耳布尔周围远远近近百余公里有大小几十个村落,这些村落多是小型加工厂,散居着千余户人家,世世代代在山林里劳作。村人们像兴安岭的山脊一样,终年沐着北方温暖而洒落的阳光,郎然,畅然地将生命放牧在自然天堂,把灵魂蕴于青山秀水中。
这里几近传统的男耕女织,只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以男人们的工作主要是上山伐木,种树,而女人们则在自身小屋前后左右的转,屋后一般有个一亩三分的菜田,种土豆,种白菜,种雪里红。这三种菜是东北林区中一年到头都断不了的,人们从打生到这个世界上,便开始与这三种食物为伴,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这三种食物几乎可以说孕育了这儿人们淳朴,自然的性格和古直,亲和的民风。秋天的时候,男人们也从山林里下来,回到各家的小村小镇,帮助女人们收获。秋天是一年中家人团圆的时候,这一月分中几乎十里八村所有的女人们都会把自己打扮的像山菊花,迎风开放,不自知地,那火红的颜色,早已灼痛别人的眼睛。
这时候,主妇们也借男人们回家,赶快忙活张罗几桌象样的饭食,慰劳她们辛苦了一夏的丈夫和父亲们。她们会像最精明的魔术师一样,从并不宽裕的米仓中变出地瓜,豆角,茄子,西红柿,青菜,黄豆,甚至还有苹果和梨子。她们会兴高采烈地用白面揉成饱满的馒头,用小米熬成金黄的稀粥,把腌制的菜切成细细的丝,她们还会遣孩子上山林中采新下的真蘑,山里女人的蘑菇做的一顶一的棒!
别看平日里那零散稀落的小村中整日静寂无声,像泓波澜不惊的静水,可这一到了秋天价,简直像是在过年!傍晚时分,村子上空各家各户都飘起袅袅的炊烟,炊烟的颜色,在男人们眼中,比落霞比星空比山林要美上一千倍,一万倍!他们那强健的胸腔中跳动着的心灵啊,永远是朝向这群山脚下那一屡属于自己的炊烟的啊!
据说,50年代初,有一年山里来了一位南方大学生,游玩大好河山,信步来到这于世隔绝的小镇,喝了妇人们熬的蘑菇汤,吃了香喷喷的土豆稀饭,再也挪不动步子回去了。现而今就在“十公里”住了,娶了一位美丽勤劳的森林的女儿,成家立室。他逢人便说,自己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这山,这木,这炊烟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传的也真邪乎,可山里人的心里明镜似的:大山的灵气,山民的朴质,一旦感染了你,就会沁入心脾,永生难忘;无论留下的,还是仅来过的,这样的印象不是印在眼底的,而是刻在心上的!
山民们自知这种仙乡的生活,他们不奢求什么,他们成就了自己的一生,那便是最伟大的最辉煌的事业了!于是,便这样一代一代地生活了下来“衣冠简朴古风存”
村里的动物们也都平常相处:和人类,和同类。比如张家放鹅,那群鹅就朝着李家的鹅跑去,两家的就在一起浑一天。到晚上,那鹅聚在一起很大一群,有不知浑了多少家的,有百时只,拥在一起。哪家的女主人一吆喝,这家的那部分自动地就从鹅群中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像回村的小学生排队一般,自然地走回自家的小院。那硕大的鹅群在黄昏中女主人们的吆喝中一圈圈缩小,分流,直到最后一只鹅也走回自家的篱墙。没有哪位女主人在白天来看管这些鹅——她们不得闲;晚归后,也没有人去点数,准没错,几世几代的鹅们都是这样的!据说南方留下的那位大学生第一次看到这情景,竟然扑簌扑簌地流下了眼泪,村人们很诧异,他却很动情。
无论哪个房舍,就是三五天没人,也不用把门上锁。有时男人上山伐木或护林,十天半月也不能下山,而恰逢天气突变,女人们便拿起衣服包上山送衣,家里的什物,地里的瓜菜,全然无声的交托给邻里乡人,有时候小孩子们也交托给旁的人家。这种托付是无声的,自然默契的,谁也不认为是有求于人,谁也不觉得是有助于人,仿若这便是千百年来的古训一般,生来即如此,没有为什么,也便没有感恩一类多余生疏的客套话。有时候,外人会分不清这里谁和谁是一家人,的确,他们似乎都是一家的人。
遇着大雪封山的时候,要数女人们最劳心。她们担心在山上的男人们的吃穿,温饱,甚至性命。村子里人向来不会虚飘的安慰话儿,她们就那么一个眼神儿,就让你心里真的是有底儿,仿佛天难的事儿,也早晚有个解决。她们便三五日地这样用心灵安慰着,等待着老天的消息。她们隐忍,顽强。男人们知道,她们肩上和心上承受的要比他们多的多
若是真个山上有了意外,人们也不会过分地悲痛。山里人并不懂多少科学,迷信自然是有的,他们心中认为自己永远是这片山林中的一分子,一朝为人,一朝为树,一朝为树,一朝为人,树人的轮回千年不变。哪家有人去了,哪家的孩子便上到山上,种一棵树,在树下号啕一气,回来心也就平复了。再一如往常默默地找扳子,买油漆,精心粉刷出一个棺材,安葬了亲人。
山里人至今还保留着土葬的风习,这里有的是木头,有的是地方,人从泥土中来,最终归为尘土。
山里人的棺材也做的极为讲究,颜料要一层一层地上,上它六层到八层,密实的一丝气息也透不出来,仿佛是千年万年也不会腐朽一样。可说来也怪,人们上颜料从不用黑白,灰褐等暗色,全用大绿大红大黄大紫的亮色。人们心里豁达敞亮着呢。这辈子总有个头,谁先走一步谁后走一步无所谓,下辈子无论是人是树,总还能聚得到一处。
有了人们这样的透亮的心境,那山也格外地绿,那天也格外地蓝,那水也格外地清了。
春夏秋冬四时轮回,季节分明,但长短不一。一年总有大半年是下雪的,总有大半年河里水上有着冰。于是,人们嬉笑地说,这里是——雪国。雪国春天美,夏天美,秋天美,但冬天最美。冬天的美一部分来自冬天的冷,冷到每一个角落,冻透一切。但也正因为那冷风,才使得小木屋中炉子旁人们的心里觉着那么惬意。这里的人很少有出过大兴安岭的,去过南方的就更少了,他们心里只知道有这样一种气候,一年中大半年是冰天雪地,大半年是银装素裹。早晨推开,能看见昨夜下的雪积到了膝盖高;晚上躺在火炕上,耳边听着的是终年不息的北风的呼啸。棉衣絮的厚厚的,屋子烧的暖暖的。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从风雪中晚归的人推门进屋,那温热的气息夹杂着亲人的问候迎面而来的那一刹那。外人欣赏的是这里表面的美,而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却知道内蕴的美——诗人才能感受到的美的实质。
三
初冬,傍晚,窗外雪花尽情地飞舞着,玻璃窗内已有一层薄薄的雾气,使屋里的人往外看不分明,外面的人往里也看不分明,像没有调准焦距的镜像,模糊朦胧。
雪妮的母亲在哈市儿童医院中经历了生死劫,雪妮安然来到这个世界上。
六个月之后,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抱着那小小的微弱的如同烛光的生命来到得耳布尔——这个内蒙古北部接近苏联的不为外人知的小镇——这个小生命第一次看到五月的乡村,看到红的花,绿的山野,蔚蓝的晴空,她笑了。他们把她留在了奶奶家,就返城了。他们工作忙。
其实雪妮这十七年多数是和奶奶住在“十公里”的。一住住到雪妮十七岁那年,那年她在得耳布尔镇高中读完高二,爸爸妈妈到镇上把她接回城里读高三,没黑没白地用功一年,考上了哈尔滨重点高校。
上大学后,雪妮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开始认识哈尔滨,她有工夫去坐坐公交车看看大城市,有机会去大商店逛逛玩玩,还被省电视台做为嘉宾邀请去做了一期关于高考的节目。这时候她才开始看到了和她以前生命中迥乎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外面的世界。
而雪妮大学这四年,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的。她身上有那种纯然的灵气,使她超然不同于一般的同龄人,而这种灵气在接触到都市的霓虹后又幻化为一层萦回不去的迷惘的茜纱,笼罩在雪妮纯然的心中
雪妮耳边总响着奶奶的叫唤:“雪妮,快进来,外面下雪了冷!”“妮子,今儿天好,和奶奶上山采蘑菇去。”耳边总响着黑虎的叫声,总响着冬夜里窗外呼呼的风声
雪妮从小长在“十公里”虽然隔三差五地上趟得耳布尔,但她也自称乡下林人。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自然把她这个城里来的妮子高看一眼,叔叔婶婶们开始都喊她“妞妞”长大点了,奶奶因为她那双美丽的眼睛, 给她起名叫“雪妮”用了“十公里”村那条横穿村子的小溪雪溪的名字,村里头的大人们也一丝不苟地叫她“雪妮”小弟弟小妹妹们总跟在她身后喊她“妮子姐”这个小人是大家都喜欢的小仙女。
雪妮6岁半上小学,在那之前,她也受到过启蒙教育,是来自大自然的。
每到秋天,爷爷从山里回来,奶奶就带着雪妮去近处的山脚采蘑菇。
“雪妮,带篮子。”奶奶一声召唤,雪妮就高高兴兴地提着个小竹篮,跟在奶奶身后,蹦蹦跳跳地去山脚采蘑菇。
头几次雪妮专挑好看的摘,有红的,有黄的带白点的,还有红白相间的,还有好多颜色的,有大的,有小不点儿的,雪妮乱采一气,她的小竹篮一会儿就满了,而奶奶的竹篮还空一半。
“雪妮乖,你摘的是毒蘑菇哦。”
“啊?”
“要采像奶奶的这样的才可吃哩!”奶奶顺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灰不溜湫的蘑菇给雪妮看。
“噫!多难看,奶奶看我采的才好看理!”雪妮小嘴一撇,一脸不屑。
“呵呵,妮乖,那好看的都是毒蘑菇!”
“呀?”
“这样的才好理,才能吃理;你那漂亮的人吃了会中毒的呀。”
“就像被蛇咬了中毒?”
“对呀。”
“哦”雪妮把篮子倒个底朝天,失望地丢下一下堆五颜六色的蘑菇。
“奶奶,你看这个行哈?”雪妮两个手指头揪着一只灰色的小蘑菇。
“行哩行哩。”奶奶笑了。
“你行哩,就你了!”雪妮对着蘑菇说,丢进小篮子。
这是雪妮小小的头脑中记得的最早的一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美丽的,舒心的。从那以后,雪妮又在林人们和女人们的教导下学会了许多劳动的本领,她把美丽这光环放在所有的劳动环节中,她的劳动于是便生机勃勃,便自然纯粹了。她不知道累,不知道疲倦。雪妮生命中的一部分就是劳动,这种思想仿若与生俱来,而又那么独特;仿若融于自然,而又那么独立。
在雪妮今后的生命中,她感谢这儿的人们和山林本身,教回了她劳动的本领,虽然也许她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未运用过这些本领。她也感谢自然用她本身教会了她什么是美,什么是感动:
雪妮毕竟不像一般的山里娃娃,她要上小学,上中学,她从小就有奶奶给她进行启蒙教育,还有爸爸妈妈源源不断地从城里寄来的图书。在群山的环抱中,她的心被文明和自然双重陶冶着,使她更细腻,更完美。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教化,使她更早更真的认识到了美的实质。
雪妮大一点的时候,奶奶常给她讲她小时侯的故事:奶奶说:“咱们雪妮好小时就会读诗歌了,还会自己编歌谣,口才可好了。”“咱们雪妮从小不怕生人,大大方方的像个有教养的淑女。”奶奶最爱讲的是有一次,雪妮在春天的黄昏,站在门槛那,看夕阳渐落,流霞满天,奶奶发现她泪流满面“我当时可吓坏了,问你哪里不舒服你又不说,我心里好急。后来你终于说了句话,你记得你说什么不?你说:‘天空好美!山好美!’就七个字。那时你才四岁呀,我的孩子。”雪妮听奶奶讲这段轶事少说几十遍了,但每次她和奶奶心里都喜滋滋的。这是人生的一课,乡林中的孩子往往较早较好地学会了这一课的内容。雪妮知道,她学会了认识美。这种认识和鉴赏的能力,是许多人刻意追求一生而不得的,雪妮感谢自然。
四
那位留在“十公里”的南方大学生,后来被林场到得耳布尔镇上中学当老师,久而久之,无论大人孩子,都喊他“刘老师”他教初中,高中,教数学,语文,历史,后来他又为小学的孩子们开了一门课:俄罗斯童话。他的专业是俄语。在这边陲小镇,他也能常和苏联人流,他又童心未泯,把童话绘声绘色地讲给小学班的学生们。这样,他就教了雪妮11年书,直到雪妮高二毕业,去城里为止。
雪妮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时候听的几年童话课。那些故事真美呵!
雪妮在很幼小的时候,奶奶便给她讲了许多中国的神话故事,自打上小学,又从这为刘老师课上听来了俄国的许多童话。她说,刘老师不应该姓刘,应该姓“留”要是他没留下,她雪妮哪有这么多童话听呢?
于是,她小小的心灵里就早早地认识了爱罗先珂,认识了克雷诺夫,认识了巴诺夫。她听过的童话真不少,三年级就能生动的讲十二个月雕的心宝石花,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金鸡的故事,她早就倒背如流。再长大些,她有听到了我的童年今蔷薇古丽雅的道路红肩章。
她渐渐的开始写信要求爸爸妈妈寄书来了,每隔几个月,她总能收到一大邮包的书,沉沉的。书是邮到得耳布尔的,她一个人搬不动,邻家的三哥每次都不声不响地去厂里借一辆自行车,跟在欢快的像小松鼠一样活蹦乱跳的雪妮身后,帮她把书运回家,在那条山路上,留下了雪妮的欢声笑语。三哥是个倾听者,很小就露出他父辈们身上的林人气质:淳朴,大方,强悍,善良热肠,寡言少语。雪妮喜欢和三哥在一块玩。后来雪妮上高中时,三哥已离开学校,去村里的加工厂当了一名林业工人。但每天还在一块玩,三哥不知道帮她一趟趟搬过多少回书!
那寄来的书起初是连环画,再变成插图本,最后是一本本大部头的原著。而且,已经超出了俄国的范围,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无所不包。雪妮身在一个看似闭塞的小山村,而她的心灵和知识却没有被大山包住,反而透视了那大山,那晴空,变的更阔大,广博了。雪妮的心灵是濡染着纯朴的大自然和精华的文学书籍而成长的,那是一颗至臻完美的心灵。
多年以后,当雪妮在城里读书时,老师和同学们惊诧于她一个山里来的孩子的博学多识,她也惊诧于: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竟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雪妮高考完了,她一... -->>
“对于爱,对于美和喜悦
不存在变化和毁灭
它们的威力超越我们的感官
感受不了光明是因为本身阴暗。”
——雪莱
一
夜色阑珊,霓虹闪烁,车如流水,人潮涌动。都市的夜景以其巨大恢弘的气势,拉开了五颜六色的帷幕,人们用双手在这原本纯然的黑色的幕布上尽情涂抹,颜料下的底色早就难以分辨
虽然行色匆匆,但人们还都禁不住频频侧目,雪妮的身影夹在一片红红绿绿的灯光和一道道人们好奇又嫉妒的眼光之中。
雪妮孤零零地一个人走在夜晚热闹的街道中。
其实雪妮吸引人们眼光的,并非她的美貌,虽然再苛刻的女子也须承认,雪妮有与生俱来不可小觑的漂亮和典雅大方仪态端庄的气质;但今天她吸引人的,却是她眼眸中深深盛满的那情感。雪妮的眼眸异常的黑,而那黑色下面,让人看不透,越看越会陷入其中,仿佛一潭表面波澜不惊的静水,却深不可测;也许湖底,水面下正是波涛汹涌呢,越是往深里看越是看不尽,看不明。就是这种从雪妮眼中发散出来的半掺童贞,半掺忧郁,半掺渴求,半掺无奈的眼神,把她的整个脸上甚至全身,都罩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迷蒙的感觉,使这个女孩的脸庞在霓虹灯下还能清清纯纯的不变色。这样的一张面孔,在都市的夜晚中,可是几近灭绝了的!
雪妮眼睛的确特别。大学同学们说她的眼睛像毕加索的画,含蓄不尽而不能一览无余;小时侯三四岁时奶奶也曾当她的面对别人说:“这丫头眼睛象雪溪的水一样清泠泠,就是不见个底哩!”后来,就因为这个,她才叫雪妮的。
雪妮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知道路人侧目的因由在她的眼神,但她解不开自己忧郁的原因,她迷茫的如同遁入了原始林早上的大雾之中,四顾无边,忽明忽暗,了无踪影。
西方人和东方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热烈奔放,用钻石和玫瑰这两样可以代表了;东方人则典雅韵藉,就如同美玉和幽兰。中国的南方女子和北方女子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用绘画来形容南方女子,清灵的一望而尽,含蓄的百看不厌;可以用音乐来形容北方女子,轻盈的可以跳跃,灵动的难以捕捉。可是,雪妮和这城市中的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区别。雪妮习惯的是自然具体的思维,所以,她轻易能捕捉玫瑰与幽兰,绘画与音乐的哪怕微妙的差别,而简直不能用抽象的理性去分析她的与旁人迥异的独特。雪妮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问题,早在四年前雪妮刚刚上大学是便产生在她小小的头脑中了,一直萦回不去。她每每想尝试解开谜底,但却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每每想放弃思索,又不能无视那敏感的直觉。雪妮只好把一切归结于自己太感性化,太自然化。“自然化就是感性化”雪妮这样认为,而与之相对,她觉得“城市化就是理性化”;她曾把这个观点讲给同屋的七位哈市的女同学,遭到群起而攻,驳的她体无完肤,但思想却未被说倒。也难怪,学中文的女生没一个肯承认自己理智的,如同疯子总说自己是正常人,醉了的永远嚷还清醒着
但无论如何,雪妮还是带着这个解不开的疑问以一路第一的成绩,走到了毕业班,下午的时候,她才进行完一场精彩的答辩,这意味着大四上学期又圆满的划上了句号。雪妮并没有特别的高兴或特别的不高兴,习以为常的她早就拥有了一分宠辱不惊的心境。
本想去参加一个人才交流见面会,但雪妮不知为什么忽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一个人散散步,于是走出了校园。雪妮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又浮现上了这样一个萦回不去的疑问,她边走边想,边想边走。
二
内蒙古自治区的加格达其往西,有个小市镇叫根河,根河再往北,地图上就找不到了,只有土路的界碑上刻着距根河一百公里,这有个小镇叫得耳布尔。“十公里”就更没法在地图上找了,连个界碑都没有,是村人们用脚一步一步测出来的,意思是距得耳布尔10公里的村落。
“十公里”这样的地名北方极多。北方的山区百姓们居住的及奇分散。和南方的水乡田间有天壤之别,往往一个小镇,四周百余公里都有散落的村落,甚至独立的人家。这些区域内的人都把和社会联系最紧密和最常用的方式,交托给了小镇,他们月余会来一趟小镇,有的交通不便利的人家甚至半年才上镇一趟。每回上镇来,主妇们会拉一个清单,详详细细地写好需要的生活用品。顶重要的是米,盐,油和织布,男人们不会忘记带回些糖果给年幼的孩子们。若是便利时能有架马车同行,那多数便回携家带口地去镇上赶集,全家人穿红带绿,打扮的和过年一个样。这小镇还是这些山野林人们与外界信息交往的唯一渠道。在外面大千世界已经发展成地球村,信息时代的时候,这大山中的世界却还用最原始的口耳相窗维系着消息的往来。小镇是信息处理的中心,八方消息汇集到这里,最集中的地方便是镇东头的那个百货商店,重要的内容集中到林场里或广播室里。林人们每上镇一趟便带来些消息,再带走些消息。这就如同他们带来刚拿到手的几张薄薄的工资,换取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衣食用品一样,那些与外界联系的消息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小镇只有一个邮箱,邮递员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那是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消息就这样一级级地传入,一级级地传出。小镇的闭塞使这里和周边地区几近世外桃源。
这些世外桃源都很美很美,苍黛色的群山上是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嘘里上孤烟”“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大约这些句子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得耳布尔是一个有点规模的林业局,也算一个小镇,四周是它下属的小型加工厂。这些工厂就坐落在群山的环抱之中。从青山秀水中取材,当然也对青山秀水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这风景异常的优美,无论白天或晚上,都寂静无声,而又时时刻刻并不平静,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默契地相生相伴。那一轮朝阳,一弯素月,一抹晨晖,一道彩虹,一盏寒星,乃至那一丛灌木,一棵红松,乃至那古老的木版房,那长满青苔的水井,都透着一种自然之灵,透着一种原始的气息,一种纯粹的生活之感。也许,这就是这里生活的本质,它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无疑,而又不能让人一眼看透,那仿佛是一种气息只能沁入精神,而不仅是在表象
得耳布尔周围远远近近百余公里有大小几十个村落,这些村落多是小型加工厂,散居着千余户人家,世世代代在山林里劳作。村人们像兴安岭的山脊一样,终年沐着北方温暖而洒落的阳光,郎然,畅然地将生命放牧在自然天堂,把灵魂蕴于青山秀水中。
这里几近传统的男耕女织,只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以男人们的工作主要是上山伐木,种树,而女人们则在自身小屋前后左右的转,屋后一般有个一亩三分的菜田,种土豆,种白菜,种雪里红。这三种菜是东北林区中一年到头都断不了的,人们从打生到这个世界上,便开始与这三种食物为伴,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这三种食物几乎可以说孕育了这儿人们淳朴,自然的性格和古直,亲和的民风。秋天的时候,男人们也从山林里下来,回到各家的小村小镇,帮助女人们收获。秋天是一年中家人团圆的时候,这一月分中几乎十里八村所有的女人们都会把自己打扮的像山菊花,迎风开放,不自知地,那火红的颜色,早已灼痛别人的眼睛。
这时候,主妇们也借男人们回家,赶快忙活张罗几桌象样的饭食,慰劳她们辛苦了一夏的丈夫和父亲们。她们会像最精明的魔术师一样,从并不宽裕的米仓中变出地瓜,豆角,茄子,西红柿,青菜,黄豆,甚至还有苹果和梨子。她们会兴高采烈地用白面揉成饱满的馒头,用小米熬成金黄的稀粥,把腌制的菜切成细细的丝,她们还会遣孩子上山林中采新下的真蘑,山里女人的蘑菇做的一顶一的棒!
别看平日里那零散稀落的小村中整日静寂无声,像泓波澜不惊的静水,可这一到了秋天价,简直像是在过年!傍晚时分,村子上空各家各户都飘起袅袅的炊烟,炊烟的颜色,在男人们眼中,比落霞比星空比山林要美上一千倍,一万倍!他们那强健的胸腔中跳动着的心灵啊,永远是朝向这群山脚下那一屡属于自己的炊烟的啊!
据说,50年代初,有一年山里来了一位南方大学生,游玩大好河山,信步来到这于世隔绝的小镇,喝了妇人们熬的蘑菇汤,吃了香喷喷的土豆稀饭,再也挪不动步子回去了。现而今就在“十公里”住了,娶了一位美丽勤劳的森林的女儿,成家立室。他逢人便说,自己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这山,这木,这炊烟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传的也真邪乎,可山里人的心里明镜似的:大山的灵气,山民的朴质,一旦感染了你,就会沁入心脾,永生难忘;无论留下的,还是仅来过的,这样的印象不是印在眼底的,而是刻在心上的!
山民们自知这种仙乡的生活,他们不奢求什么,他们成就了自己的一生,那便是最伟大的最辉煌的事业了!于是,便这样一代一代地生活了下来“衣冠简朴古风存”
村里的动物们也都平常相处:和人类,和同类。比如张家放鹅,那群鹅就朝着李家的鹅跑去,两家的就在一起浑一天。到晚上,那鹅聚在一起很大一群,有不知浑了多少家的,有百时只,拥在一起。哪家的女主人一吆喝,这家的那部分自动地就从鹅群中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像回村的小学生排队一般,自然地走回自家的小院。那硕大的鹅群在黄昏中女主人们的吆喝中一圈圈缩小,分流,直到最后一只鹅也走回自家的篱墙。没有哪位女主人在白天来看管这些鹅——她们不得闲;晚归后,也没有人去点数,准没错,几世几代的鹅们都是这样的!据说南方留下的那位大学生第一次看到这情景,竟然扑簌扑簌地流下了眼泪,村人们很诧异,他却很动情。
无论哪个房舍,就是三五天没人,也不用把门上锁。有时男人上山伐木或护林,十天半月也不能下山,而恰逢天气突变,女人们便拿起衣服包上山送衣,家里的什物,地里的瓜菜,全然无声的交托给邻里乡人,有时候小孩子们也交托给旁的人家。这种托付是无声的,自然默契的,谁也不认为是有求于人,谁也不觉得是有助于人,仿若这便是千百年来的古训一般,生来即如此,没有为什么,也便没有感恩一类多余生疏的客套话。有时候,外人会分不清这里谁和谁是一家人,的确,他们似乎都是一家的人。
遇着大雪封山的时候,要数女人们最劳心。她们担心在山上的男人们的吃穿,温饱,甚至性命。村子里人向来不会虚飘的安慰话儿,她们就那么一个眼神儿,就让你心里真的是有底儿,仿佛天难的事儿,也早晚有个解决。她们便三五日地这样用心灵安慰着,等待着老天的消息。她们隐忍,顽强。男人们知道,她们肩上和心上承受的要比他们多的多
若是真个山上有了意外,人们也不会过分地悲痛。山里人并不懂多少科学,迷信自然是有的,他们心中认为自己永远是这片山林中的一分子,一朝为人,一朝为树,一朝为树,一朝为人,树人的轮回千年不变。哪家有人去了,哪家的孩子便上到山上,种一棵树,在树下号啕一气,回来心也就平复了。再一如往常默默地找扳子,买油漆,精心粉刷出一个棺材,安葬了亲人。
山里人至今还保留着土葬的风习,这里有的是木头,有的是地方,人从泥土中来,最终归为尘土。
山里人的棺材也做的极为讲究,颜料要一层一层地上,上它六层到八层,密实的一丝气息也透不出来,仿佛是千年万年也不会腐朽一样。可说来也怪,人们上颜料从不用黑白,灰褐等暗色,全用大绿大红大黄大紫的亮色。人们心里豁达敞亮着呢。这辈子总有个头,谁先走一步谁后走一步无所谓,下辈子无论是人是树,总还能聚得到一处。
有了人们这样的透亮的心境,那山也格外地绿,那天也格外地蓝,那水也格外地清了。
春夏秋冬四时轮回,季节分明,但长短不一。一年总有大半年是下雪的,总有大半年河里水上有着冰。于是,人们嬉笑地说,这里是——雪国。雪国春天美,夏天美,秋天美,但冬天最美。冬天的美一部分来自冬天的冷,冷到每一个角落,冻透一切。但也正因为那冷风,才使得小木屋中炉子旁人们的心里觉着那么惬意。这里的人很少有出过大兴安岭的,去过南方的就更少了,他们心里只知道有这样一种气候,一年中大半年是冰天雪地,大半年是银装素裹。早晨推开,能看见昨夜下的雪积到了膝盖高;晚上躺在火炕上,耳边听着的是终年不息的北风的呼啸。棉衣絮的厚厚的,屋子烧的暖暖的。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从风雪中晚归的人推门进屋,那温热的气息夹杂着亲人的问候迎面而来的那一刹那。外人欣赏的是这里表面的美,而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却知道内蕴的美——诗人才能感受到的美的实质。
三
初冬,傍晚,窗外雪花尽情地飞舞着,玻璃窗内已有一层薄薄的雾气,使屋里的人往外看不分明,外面的人往里也看不分明,像没有调准焦距的镜像,模糊朦胧。
雪妮的母亲在哈市儿童医院中经历了生死劫,雪妮安然来到这个世界上。
六个月之后,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抱着那小小的微弱的如同烛光的生命来到得耳布尔——这个内蒙古北部接近苏联的不为外人知的小镇——这个小生命第一次看到五月的乡村,看到红的花,绿的山野,蔚蓝的晴空,她笑了。他们把她留在了奶奶家,就返城了。他们工作忙。
其实雪妮这十七年多数是和奶奶住在“十公里”的。一住住到雪妮十七岁那年,那年她在得耳布尔镇高中读完高二,爸爸妈妈到镇上把她接回城里读高三,没黑没白地用功一年,考上了哈尔滨重点高校。
上大学后,雪妮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开始认识哈尔滨,她有工夫去坐坐公交车看看大城市,有机会去大商店逛逛玩玩,还被省电视台做为嘉宾邀请去做了一期关于高考的节目。这时候她才开始看到了和她以前生命中迥乎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外面的世界。
而雪妮大学这四年,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的。她身上有那种纯然的灵气,使她超然不同于一般的同龄人,而这种灵气在接触到都市的霓虹后又幻化为一层萦回不去的迷惘的茜纱,笼罩在雪妮纯然的心中
雪妮耳边总响着奶奶的叫唤:“雪妮,快进来,外面下雪了冷!”“妮子,今儿天好,和奶奶上山采蘑菇去。”耳边总响着黑虎的叫声,总响着冬夜里窗外呼呼的风声
雪妮从小长在“十公里”虽然隔三差五地上趟得耳布尔,但她也自称乡下林人。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自然把她这个城里来的妮子高看一眼,叔叔婶婶们开始都喊她“妞妞”长大点了,奶奶因为她那双美丽的眼睛, 给她起名叫“雪妮”用了“十公里”村那条横穿村子的小溪雪溪的名字,村里头的大人们也一丝不苟地叫她“雪妮”小弟弟小妹妹们总跟在她身后喊她“妮子姐”这个小人是大家都喜欢的小仙女。
雪妮6岁半上小学,在那之前,她也受到过启蒙教育,是来自大自然的。
每到秋天,爷爷从山里回来,奶奶就带着雪妮去近处的山脚采蘑菇。
“雪妮,带篮子。”奶奶一声召唤,雪妮就高高兴兴地提着个小竹篮,跟在奶奶身后,蹦蹦跳跳地去山脚采蘑菇。
头几次雪妮专挑好看的摘,有红的,有黄的带白点的,还有红白相间的,还有好多颜色的,有大的,有小不点儿的,雪妮乱采一气,她的小竹篮一会儿就满了,而奶奶的竹篮还空一半。
“雪妮乖,你摘的是毒蘑菇哦。”
“啊?”
“要采像奶奶的这样的才可吃哩!”奶奶顺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灰不溜湫的蘑菇给雪妮看。
“噫!多难看,奶奶看我采的才好看理!”雪妮小嘴一撇,一脸不屑。
“呵呵,妮乖,那好看的都是毒蘑菇!”
“呀?”
“这样的才好理,才能吃理;你那漂亮的人吃了会中毒的呀。”
“就像被蛇咬了中毒?”
“对呀。”
“哦”雪妮把篮子倒个底朝天,失望地丢下一下堆五颜六色的蘑菇。
“奶奶,你看这个行哈?”雪妮两个手指头揪着一只灰色的小蘑菇。
“行哩行哩。”奶奶笑了。
“你行哩,就你了!”雪妮对着蘑菇说,丢进小篮子。
这是雪妮小小的头脑中记得的最早的一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美丽的,舒心的。从那以后,雪妮又在林人们和女人们的教导下学会了许多劳动的本领,她把美丽这光环放在所有的劳动环节中,她的劳动于是便生机勃勃,便自然纯粹了。她不知道累,不知道疲倦。雪妮生命中的一部分就是劳动,这种思想仿若与生俱来,而又那么独特;仿若融于自然,而又那么独立。
在雪妮今后的生命中,她感谢这儿的人们和山林本身,教回了她劳动的本领,虽然也许她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未运用过这些本领。她也感谢自然用她本身教会了她什么是美,什么是感动:
雪妮毕竟不像一般的山里娃娃,她要上小学,上中学,她从小就有奶奶给她进行启蒙教育,还有爸爸妈妈源源不断地从城里寄来的图书。在群山的环抱中,她的心被文明和自然双重陶冶着,使她更细腻,更完美。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教化,使她更早更真的认识到了美的实质。
雪妮大一点的时候,奶奶常给她讲她小时侯的故事:奶奶说:“咱们雪妮好小时就会读诗歌了,还会自己编歌谣,口才可好了。”“咱们雪妮从小不怕生人,大大方方的像个有教养的淑女。”奶奶最爱讲的是有一次,雪妮在春天的黄昏,站在门槛那,看夕阳渐落,流霞满天,奶奶发现她泪流满面“我当时可吓坏了,问你哪里不舒服你又不说,我心里好急。后来你终于说了句话,你记得你说什么不?你说:‘天空好美!山好美!’就七个字。那时你才四岁呀,我的孩子。”雪妮听奶奶讲这段轶事少说几十遍了,但每次她和奶奶心里都喜滋滋的。这是人生的一课,乡林中的孩子往往较早较好地学会了这一课的内容。雪妮知道,她学会了认识美。这种认识和鉴赏的能力,是许多人刻意追求一生而不得的,雪妮感谢自然。
四
那位留在“十公里”的南方大学生,后来被林场到得耳布尔镇上中学当老师,久而久之,无论大人孩子,都喊他“刘老师”他教初中,高中,教数学,语文,历史,后来他又为小学的孩子们开了一门课:俄罗斯童话。他的专业是俄语。在这边陲小镇,他也能常和苏联人流,他又童心未泯,把童话绘声绘色地讲给小学班的学生们。这样,他就教了雪妮11年书,直到雪妮高二毕业,去城里为止。
雪妮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时候听的几年童话课。那些故事真美呵!
雪妮在很幼小的时候,奶奶便给她讲了许多中国的神话故事,自打上小学,又从这为刘老师课上听来了俄国的许多童话。她说,刘老师不应该姓刘,应该姓“留”要是他没留下,她雪妮哪有这么多童话听呢?
于是,她小小的心灵里就早早地认识了爱罗先珂,认识了克雷诺夫,认识了巴诺夫。她听过的童话真不少,三年级就能生动的讲十二个月雕的心宝石花,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金鸡的故事,她早就倒背如流。再长大些,她有听到了我的童年今蔷薇古丽雅的道路红肩章。
她渐渐的开始写信要求爸爸妈妈寄书来了,每隔几个月,她总能收到一大邮包的书,沉沉的。书是邮到得耳布尔的,她一个人搬不动,邻家的三哥每次都不声不响地去厂里借一辆自行车,跟在欢快的像小松鼠一样活蹦乱跳的雪妮身后,帮她把书运回家,在那条山路上,留下了雪妮的欢声笑语。三哥是个倾听者,很小就露出他父辈们身上的林人气质:淳朴,大方,强悍,善良热肠,寡言少语。雪妮喜欢和三哥在一块玩。后来雪妮上高中时,三哥已离开学校,去村里的加工厂当了一名林业工人。但每天还在一块玩,三哥不知道帮她一趟趟搬过多少回书!
那寄来的书起初是连环画,再变成插图本,最后是一本本大部头的原著。而且,已经超出了俄国的范围,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无所不包。雪妮身在一个看似闭塞的小山村,而她的心灵和知识却没有被大山包住,反而透视了那大山,那晴空,变的更阔大,广博了。雪妮的心灵是濡染着纯朴的大自然和精华的文学书籍而成长的,那是一颗至臻完美的心灵。
多年以后,当雪妮在城里读书时,老师和同学们惊诧于她一个山里来的孩子的博学多识,她也惊诧于: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竟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雪妮高考完了,她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