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飙云儒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脉心相连。”然后静默遐想,永钰公今安在、如今可好?岁月过往,不只是春夏秋冬的更迭,青春会远去,希望会疲倦,生命会消失,如果给家庭、家族甚至国家多做贡献,就能在岁月中留下痕迹,人性的光芒就会永远不老、岁月如初。半小时后,离开世德堂,驱车赴下一站。回望祠堂,在袤田绿山里越发清越起来,一个鲜活的永钰公,一个家族艰苦跋涉的身影仿佛浮现在眼前,要是换成现在,我这个子孙会不会呼唤他们不要离开呢,可他们听不到我的呼喊,我拉不住祖先的衣袖啊。但愿先祖地下有知,得知祖籍地的子孙有人来祭拜,定会笑慰于九泉。
经过山路十八弯、一路颠簸后,在储文鹏等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岳西县的四德堂,岳西县的宗亲们全都在门口等候,显然储姓族人对我们这次千里迢迢过来参拜很是尊崇,非常重视。四德堂与世德堂一字之差,但相距甚远,除了地域上的距离外,辈分上也相差四代(为储光羲第二十世孙),是世德堂的支祠。据说在岳西县这样保留完整的储氏祠堂还有一个,而且家谱也保留完好,几乎人人都知道自己是第几代子孙,对修谱葺祠之事极为重视,而我们这里可能已没人知道自己的家世了,家谱是什么,家族的历史、家族的观念也早已茫然,这些都让我们自惭形愧,难道现代文明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式微吗?四德堂依旧是“三进两天井拱梁砖木结构”为典型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风格,走廊宫灯四悬,两侧厢供奉祖宗牌位,祠堂前本还有戏台,逢年过节供储姓家族看戏,现已拆除,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中学。祠堂前堂已用作革命史迹的陈列,原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这里曾作为鄂豫皖军政大学岳西分校使用过,看来我们储家也曾为革命做过贡献,现在这里实际上既作为储氏宗祠,又作为革命旧址在使用。整体建筑虽然重新修建过,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古朴之风“储氏宗祠”的门匾、双鹿图案石门墩、斑驳的马头墙、原漆原木的老对联挂匾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顿时映入眼帘、直达内心。赶紧拍照,保有资料,回去细细欣赏并留作纪念。这个祠堂有两处特别吸引我,一是镶嵌在墙角的功德碑,上面记载着当时修建祠堂的捐款人姓名和款项,最多的捐款400两,落款时间为清同治元年,这个也是祠堂兴修的时间;二是挂在两个柱子上的一副对联:“派分皖水千枝衍,椒散臧林一脉传”臧林是我的故乡,非常清晰地证明这里的储氏原由我们老家迁徙而来。我们四人的潜山、岳西之行实际上重走祖先的西迁之路,我们的鼻祖储太伯及江南始祖储光羲为大家的共祖,这点毫无置疑,他们的西迁祖辈说不定与我的祖辈在臧林时为兄弟也未可知,果如此,在他们离别800年后他们的子孙穿过的漫长时空再次相聚,是多大的不容易呀!缘也,份也,真是万物际会皆因缘,缘起缘灭,人聚人散,此一迁便地覆天翻概不复前!
晚上岳西县政协主席储诚根等一批储氏宗亲设宴款待我们,我们再次被古道热肠所裹绕,一时间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么遥远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储氏宗亲?同宗先祖们怎么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同时也敬佩祖先们真是独具慧眼,找到这么山清水秀风水好的地方繁衍生息,难怪短短800年,就从一家储氏壮大发展成10几万的后裔子孙,也感慨这里储氏宗亲们的淳朴和凝聚力以及对祖上无与伦比的崇尚之心。像储文鹏们一根筋地为家族共业而奔走,对他们而言,除了共同的宗族血缘之外,祠堂、家谱等就是支撑他们的精神动力,也是这一支储氏血脉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人生有两张脸始终不会忘记,一是母亲的容貌,二是家乡的面貌,就如同我们对故乡的热爱和留恋,经过数百年的生生息息,这里的山川河流、阡陌交通、鸡鸣狗吠、宗祠故居、山野亲友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本地宗亲的安排下,晚宿县城6公里外的温泉镇度假酒店。洗澡后爸因疲倦早已睡去,而我辗转难眠,白天的情景在脑海中回放,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际: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自小就离开村庄,前往不同的地方学习、生活,没有祠堂、家谱等附着物的维系,没有相邻之间的问候探访,没有乡间古道氛围的熏陶,对村庄和故乡的情感开始一代不如一代深刻,我不知道他们今后还有没有对故乡明媚的忧伤也即“乡愁”?这里的储氏们为什么在“后家族时代”、“城市时代”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乡土意识?以山水为亲,以血脉为联,以文化为魂,以祠堂、家谱为根,使得他们对这一家族、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感情和留恋。盛世修谱,家旺建祠,让祠堂在当下社会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家族史料馆、村庄历史展览馆、村民公共文化平台等“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或许会给现代乡村建设一种蓦然回首的惊喜和亲切。
次日也就是6日一早起床,外面依旧“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清祁藻描写潜山的诗句)虽然岁月静好,环境优美,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岁月摇曳的长河里,祝福这些同宗同源的本家们在这片土地上安享幸福。
脉心相连。”然后静默遐想,永钰公今安在、如今可好?岁月过往,不只是春夏秋冬的更迭,青春会远去,希望会疲倦,生命会消失,如果给家庭、家族甚至国家多做贡献,就能在岁月中留下痕迹,人性的光芒就会永远不老、岁月如初。半小时后,离开世德堂,驱车赴下一站。回望祠堂,在袤田绿山里越发清越起来,一个鲜活的永钰公,一个家族艰苦跋涉的身影仿佛浮现在眼前,要是换成现在,我这个子孙会不会呼唤他们不要离开呢,可他们听不到我的呼喊,我拉不住祖先的衣袖啊。但愿先祖地下有知,得知祖籍地的子孙有人来祭拜,定会笑慰于九泉。
经过山路十八弯、一路颠簸后,在储文鹏等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岳西县的四德堂,岳西县的宗亲们全都在门口等候,显然储姓族人对我们这次千里迢迢过来参拜很是尊崇,非常重视。四德堂与世德堂一字之差,但相距甚远,除了地域上的距离外,辈分上也相差四代(为储光羲第二十世孙),是世德堂的支祠。据说在岳西县这样保留完整的储氏祠堂还有一个,而且家谱也保留完好,几乎人人都知道自己是第几代子孙,对修谱葺祠之事极为重视,而我们这里可能已没人知道自己的家世了,家谱是什么,家族的历史、家族的观念也早已茫然,这些都让我们自惭形愧,难道现代文明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式微吗?四德堂依旧是“三进两天井拱梁砖木结构”为典型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风格,走廊宫灯四悬,两侧厢供奉祖宗牌位,祠堂前本还有戏台,逢年过节供储姓家族看戏,现已拆除,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中学。祠堂前堂已用作革命史迹的陈列,原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这里曾作为鄂豫皖军政大学岳西分校使用过,看来我们储家也曾为革命做过贡献,现在这里实际上既作为储氏宗祠,又作为革命旧址在使用。整体建筑虽然重新修建过,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古朴之风“储氏宗祠”的门匾、双鹿图案石门墩、斑驳的马头墙、原漆原木的老对联挂匾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顿时映入眼帘、直达内心。赶紧拍照,保有资料,回去细细欣赏并留作纪念。这个祠堂有两处特别吸引我,一是镶嵌在墙角的功德碑,上面记载着当时修建祠堂的捐款人姓名和款项,最多的捐款400两,落款时间为清同治元年,这个也是祠堂兴修的时间;二是挂在两个柱子上的一副对联:“派分皖水千枝衍,椒散臧林一脉传”臧林是我的故乡,非常清晰地证明这里的储氏原由我们老家迁徙而来。我们四人的潜山、岳西之行实际上重走祖先的西迁之路,我们的鼻祖储太伯及江南始祖储光羲为大家的共祖,这点毫无置疑,他们的西迁祖辈说不定与我的祖辈在臧林时为兄弟也未可知,果如此,在他们离别800年后他们的子孙穿过的漫长时空再次相聚,是多大的不容易呀!缘也,份也,真是万物际会皆因缘,缘起缘灭,人聚人散,此一迁便地覆天翻概不复前!
晚上岳西县政协主席储诚根等一批储氏宗亲设宴款待我们,我们再次被古道热肠所裹绕,一时间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么遥远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储氏宗亲?同宗先祖们怎么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同时也敬佩祖先们真是独具慧眼,找到这么山清水秀风水好的地方繁衍生息,难怪短短800年,就从一家储氏壮大发展成10几万的后裔子孙,也感慨这里储氏宗亲们的淳朴和凝聚力以及对祖上无与伦比的崇尚之心。像储文鹏们一根筋地为家族共业而奔走,对他们而言,除了共同的宗族血缘之外,祠堂、家谱等就是支撑他们的精神动力,也是这一支储氏血脉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人生有两张脸始终不会忘记,一是母亲的容貌,二是家乡的面貌,就如同我们对故乡的热爱和留恋,经过数百年的生生息息,这里的山川河流、阡陌交通、鸡鸣狗吠、宗祠故居、山野亲友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本地宗亲的安排下,晚宿县城6公里外的温泉镇度假酒店。洗澡后爸因疲倦早已睡去,而我辗转难眠,白天的情景在脑海中回放,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际: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自小就离开村庄,前往不同的地方学习、生活,没有祠堂、家谱等附着物的维系,没有相邻之间的问候探访,没有乡间古道氛围的熏陶,对村庄和故乡的情感开始一代不如一代深刻,我不知道他们今后还有没有对故乡明媚的忧伤也即“乡愁”?这里的储氏们为什么在“后家族时代”、“城市时代”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乡土意识?以山水为亲,以血脉为联,以文化为魂,以祠堂、家谱为根,使得他们对这一家族、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感情和留恋。盛世修谱,家旺建祠,让祠堂在当下社会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家族史料馆、村庄历史展览馆、村民公共文化平台等“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或许会给现代乡村建设一种蓦然回首的惊喜和亲切。
次日也就是6日一早起床,外面依旧“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清祁藻描写潜山的诗句)虽然岁月静好,环境优美,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岁月摇曳的长河里,祝福这些同宗同源的本家们在这片土地上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