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2)
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拨动幸福心弦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可在农村,我们那旮旯,仍是在集体的土地上劳作。口哨,是队长的专属品,出工和下工都是以口哨声为标志。
那时,在我之上,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爸妈的负担很重。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旧的土砖房里。
那年冬天,寒风呼啸而过,凛冽阴冷,让人感觉甚为恐怖。窗户的塑料薄膜抵挡不住风的蹂躏,瞬间破碎,似天女散花。哥哥姐姐们蜷缩在被窝里身体仍旧发冷。妈妈心疼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老天啊,让风刮小点吧,别冷到我的娃啊。
也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也正因为妈妈的念叨,我的名字才定为晓风。
我的哭声很大,惊醒了隔壁邻居。也许我知道,此时来到这个家庭,算是我一生受难的开始吧。
邻居曾嘀咕过,我能不能活下去,这,还得看造化。
造化并没有作弄我,我还是活下来了,虽然我给爸妈带来过很多的麻烦。
我是被我哥哥姐姐带大的,而不是我奶奶,从没有感觉过奶奶怀抱的温暖。当时奶奶是跟叔叔住在一起,她只能带好我堂弟。哥哥姐姐毕竟还是小孩,在带我的过程中,儿童的贪玩性是改变不了的,玩得忘记了我的存在。我身上的疤痕应该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吧,幸运的是疤痕并不大,并不明显。
儿时的我相貌并不出众,不讨人爱。我想,我爸妈在造我的时候定是偷工减料了。再加上脾气不好,只要爸妈没有满足我的要求,我便会抓耳挠腮,所以耳朵常常会有血痕。但不管我怎么闹,爸妈都不怎么会去理睬,因为他们没办法达到我的要求,就索性什么都不去做。
儿时的衣服都是旧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从来没有新衣服穿。印象中有件黑色的卡布其(土话)上衣穿了12年,仍没破,后来丢掉了。吃就更粗糙,从来没有吃过完完全全的白米饭,总是在米饭里夹杂着白薯条,薯条居多。
儿时的生活还算是快乐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玩着一些当时小孩子玩的游戏,比如打陀螺、冲厅(土话,即是许多人玩的,谁家把对方的首都占领谁就赢了),踢王(即踢瓦片,六个格子的,最下方靠左边一格写着分,有60、70、80、90和100分五种,踢满100分可以背对着方格丢,丢中就占一格,谁占的方格最多谁就赢),捉木头人(土话,即一人去抓其它的人,如果害怕那人抓住可以叫木头定在原位不动,别人可以将木头人救活,若能将所有的人都抓住就换另一人来),打子弹(即用两头都为空的一节竹子,一头装上子弹也就是樟树子,一头塞破布,再用筷子顶着破布,气压将樟树子弹出)。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捉迷藏和老鹰抓小鸡之类的。
如今发现,儿时的游戏不耗钱还很有乐趣,因为所有的游戏用品都是自己造的。而且许多伙伴在一起玩,乐趣不断。每晚都要玩到父母叫我们回去睡为止。这种乐趣感觉如今的小孩子难以体会到。虽说现在的游戏品种增多,可是小孩子很少能集中在一起,而且玩具还特贵。我发现如今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的就是看电视了。
人的烦恼是从懂事时开始的。
我的成长是在爸妈的吵架声中度过的。有时不免会想,爸妈吵架是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或者说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麻烦。当时的我不知道,现在我依然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爸妈的结合只是为了过日子,没有多少感情,就像如今很多人为了结婚而结婚。
也许,我习惯一个人思索,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去山上拾柴火,或者到田间打猪草。有时实在拾不到地上的柴火,就会想办法去弄树上的枯枝,做个长长的钩子,或者学着爬树。有时田间会找不到猪草,就会到江边去捞,慢慢地也会想法子去学游泳。
一个人忙着自己的事情,为这个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尽力避开爸妈的争吵,这算是逃避还是懂事呢。
还是说说小学时的事吧。
我的小学一二年级就是在邻村读的,距离我家大概100米。教室不大,就是一间普通的民房。黑板是用木头支撑起来的,桌子长长的,四人坐,我和我二姐坐在一起(二姐一年级留级,我提前读书)。教室上面空荡荡的,只有几根横梁,横梁上放着几副棺材。
读小学时,积极性很高,天刚亮就去学校读书了。有天,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一把沙子从空中撒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当时我们吓坏了,拼命地跑,边跑边说有鬼啊鬼抛沙子了啊。此后我们没再早起了。
老师就一个,姓赵。人很和蔼,现在已经退休。碰面时我仍会称呼他为老师。他一个人教两个年级,总共50多号人。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两个年级。他先带一年级的读语文,同时布置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循环着来。我读二年级时,换了一个姓刘的老师,教书不咋的,但他保证我们不留级。据说在考试时他将监考老师灌醉了,(那老师趴在讲桌上睡着了)叫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虽没留级,但我的拼音却没过关,为此,三年级时同村的老师没少拧我的耳朵。
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是在大队(当时叫大队后改村委)小学里读的。要走三里路上学,路上有片稻田,每逢稻子抽穗时,我们会边走边玩,抽出稻子的饱满的穗,往高处抛,看谁抛得远抛得好看。做了一些对农民不利的事,当时就觉得好玩,没想那么远。有时放学后,如果赶回家时间还充裕,就会在路边的江河里抓泥鳅和鲫鱼。
早上,要早起,因为要赶去学校上七点半的早读。起初,二姐会早起烧火炒饭,我只负责吃就行了。后来二姐感觉读书读不进就辍学了,我没办法只好自己炒饭。菜是前天晚上剩下的,没菜的时候就吃点干菜,比如萝卜干或者南瓜酱。有时可以偷偷地炒油盐饭(土话,就是将油盐放到锅里同饭一块炒),那时感觉吃这味道很好。最好的当属前天晚上剩了肥肉。我的习惯是将肥肉炸一炸,炸出油来,然后将饭倒锅里炒,那可真是爽到心里去了啊。
那时有件事惹得妈妈不高兴。读小学时,都得戴红领巾,别人都有可我没有,我就吵得叫妈妈买。当时可能经济拮据吧,没能买得起,后来我妈问邻居家借到一块做本命年衣服剩下的边料,稍微裁剪一下就也成了红领巾,但那跟买的仍是有诸多的不同,我仍闹着妈妈买。妈妈生气了,后来自己也想通了,虽说比不上别人买的,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四年级时,教我们数学的是当时学校正校长,姓简,他的样子如今我依稀记得,只是不知道是否还健在。他教数学跟别人不同,上课时他叫我们把书本合上,先讲一道书本上的练习,然后在黑板上出书上同等难度的例题,再叫我们上去板演。由于他是校长,大家对他都有种敬畏心理,生怕被叫上去出丑,所以在课后都会先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看一遍。我想我到现在数学还不错其功劳应该有他一份。
(那时有个朋友,家离学校近,就从家里端了一碗煮熟的红薯过来吃,吃得真是过瘾啊,当时算得上是美味了。大伙边吃边聊,谈笑风生。)
五年级时,最值得我提及一下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家在我家旁边,邻村的。他上课时,上一会儿,然后叫我们看书,他就剥了一个糖果放到口里咀嚼。那姿态让我们嘴馋得口水直流啊。
当时能吃到糖果真是种幸福。我记得,那时我村子里一户人家办了个小商店,里面摆满了好吃的,饼干糖果等,还有喝的汽水,抽的烟。印象中汽水一毛八分一瓶,烟有大前门,银象,春耕,黄金叶等。那时令人嘴馋的自然是糖果和汽水,常常跟着妈妈到商店去,就指望妈妈能买给我吃或喝,结果当然是失望而归。
有次看到一个伙伴帮店主照看了一下他孙子,他就给了小伙伴一个糖果。后来我就常常呆在他家,看看什么时候他也要我帮忙看下也能得到糖果吃。后来通过这方法我终于得到了我期盼很久的糖果,拿到糖果时并不马上吃,先向伙伴们炫耀一番,然后剥下纸,先舔舔糖果纸然后再慢慢地舔糖果,一颗糖果要吃好久。经常性的帮忙带小孩,也练就了我现在的一身本领,小孩子看到我不怕,乐意要我抱呢,要是有奶水我都可以当奶爸了,哈哈。
小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了。同班同学大多升级读初中,有些人留级,有些人回家娶媳妇去了。(当时同学间的年龄相差太大)初中时,就有小学同学带他小孩子到我们学校来闲逛。
初中要到圩里去读,要离开爸妈过寄宿生活,真正的苦难从此开始。
中学名字是钱圩中学,以圩命名。我至今都想不通学校怎么会设在这种地方,就因为它是一个圩,是个农村农副产品的交易场所么。
学校距我家有六... -->>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可在农村,我们那旮旯,仍是在集体的土地上劳作。口哨,是队长的专属品,出工和下工都是以口哨声为标志。
那时,在我之上,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爸妈的负担很重。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旧的土砖房里。
那年冬天,寒风呼啸而过,凛冽阴冷,让人感觉甚为恐怖。窗户的塑料薄膜抵挡不住风的蹂躏,瞬间破碎,似天女散花。哥哥姐姐们蜷缩在被窝里身体仍旧发冷。妈妈心疼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老天啊,让风刮小点吧,别冷到我的娃啊。
也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也正因为妈妈的念叨,我的名字才定为晓风。
我的哭声很大,惊醒了隔壁邻居。也许我知道,此时来到这个家庭,算是我一生受难的开始吧。
邻居曾嘀咕过,我能不能活下去,这,还得看造化。
造化并没有作弄我,我还是活下来了,虽然我给爸妈带来过很多的麻烦。
我是被我哥哥姐姐带大的,而不是我奶奶,从没有感觉过奶奶怀抱的温暖。当时奶奶是跟叔叔住在一起,她只能带好我堂弟。哥哥姐姐毕竟还是小孩,在带我的过程中,儿童的贪玩性是改变不了的,玩得忘记了我的存在。我身上的疤痕应该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吧,幸运的是疤痕并不大,并不明显。
儿时的我相貌并不出众,不讨人爱。我想,我爸妈在造我的时候定是偷工减料了。再加上脾气不好,只要爸妈没有满足我的要求,我便会抓耳挠腮,所以耳朵常常会有血痕。但不管我怎么闹,爸妈都不怎么会去理睬,因为他们没办法达到我的要求,就索性什么都不去做。
儿时的衣服都是旧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从来没有新衣服穿。印象中有件黑色的卡布其(土话)上衣穿了12年,仍没破,后来丢掉了。吃就更粗糙,从来没有吃过完完全全的白米饭,总是在米饭里夹杂着白薯条,薯条居多。
儿时的生活还算是快乐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玩着一些当时小孩子玩的游戏,比如打陀螺、冲厅(土话,即是许多人玩的,谁家把对方的首都占领谁就赢了),踢王(即踢瓦片,六个格子的,最下方靠左边一格写着分,有60、70、80、90和100分五种,踢满100分可以背对着方格丢,丢中就占一格,谁占的方格最多谁就赢),捉木头人(土话,即一人去抓其它的人,如果害怕那人抓住可以叫木头定在原位不动,别人可以将木头人救活,若能将所有的人都抓住就换另一人来),打子弹(即用两头都为空的一节竹子,一头装上子弹也就是樟树子,一头塞破布,再用筷子顶着破布,气压将樟树子弹出)。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捉迷藏和老鹰抓小鸡之类的。
如今发现,儿时的游戏不耗钱还很有乐趣,因为所有的游戏用品都是自己造的。而且许多伙伴在一起玩,乐趣不断。每晚都要玩到父母叫我们回去睡为止。这种乐趣感觉如今的小孩子难以体会到。虽说现在的游戏品种增多,可是小孩子很少能集中在一起,而且玩具还特贵。我发现如今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的就是看电视了。
人的烦恼是从懂事时开始的。
我的成长是在爸妈的吵架声中度过的。有时不免会想,爸妈吵架是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或者说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麻烦。当时的我不知道,现在我依然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爸妈的结合只是为了过日子,没有多少感情,就像如今很多人为了结婚而结婚。
也许,我习惯一个人思索,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去山上拾柴火,或者到田间打猪草。有时实在拾不到地上的柴火,就会想办法去弄树上的枯枝,做个长长的钩子,或者学着爬树。有时田间会找不到猪草,就会到江边去捞,慢慢地也会想法子去学游泳。
一个人忙着自己的事情,为这个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尽力避开爸妈的争吵,这算是逃避还是懂事呢。
还是说说小学时的事吧。
我的小学一二年级就是在邻村读的,距离我家大概100米。教室不大,就是一间普通的民房。黑板是用木头支撑起来的,桌子长长的,四人坐,我和我二姐坐在一起(二姐一年级留级,我提前读书)。教室上面空荡荡的,只有几根横梁,横梁上放着几副棺材。
读小学时,积极性很高,天刚亮就去学校读书了。有天,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一把沙子从空中撒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当时我们吓坏了,拼命地跑,边跑边说有鬼啊鬼抛沙子了啊。此后我们没再早起了。
老师就一个,姓赵。人很和蔼,现在已经退休。碰面时我仍会称呼他为老师。他一个人教两个年级,总共50多号人。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两个年级。他先带一年级的读语文,同时布置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循环着来。我读二年级时,换了一个姓刘的老师,教书不咋的,但他保证我们不留级。据说在考试时他将监考老师灌醉了,(那老师趴在讲桌上睡着了)叫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虽没留级,但我的拼音却没过关,为此,三年级时同村的老师没少拧我的耳朵。
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是在大队(当时叫大队后改村委)小学里读的。要走三里路上学,路上有片稻田,每逢稻子抽穗时,我们会边走边玩,抽出稻子的饱满的穗,往高处抛,看谁抛得远抛得好看。做了一些对农民不利的事,当时就觉得好玩,没想那么远。有时放学后,如果赶回家时间还充裕,就会在路边的江河里抓泥鳅和鲫鱼。
早上,要早起,因为要赶去学校上七点半的早读。起初,二姐会早起烧火炒饭,我只负责吃就行了。后来二姐感觉读书读不进就辍学了,我没办法只好自己炒饭。菜是前天晚上剩下的,没菜的时候就吃点干菜,比如萝卜干或者南瓜酱。有时可以偷偷地炒油盐饭(土话,就是将油盐放到锅里同饭一块炒),那时感觉吃这味道很好。最好的当属前天晚上剩了肥肉。我的习惯是将肥肉炸一炸,炸出油来,然后将饭倒锅里炒,那可真是爽到心里去了啊。
那时有件事惹得妈妈不高兴。读小学时,都得戴红领巾,别人都有可我没有,我就吵得叫妈妈买。当时可能经济拮据吧,没能买得起,后来我妈问邻居家借到一块做本命年衣服剩下的边料,稍微裁剪一下就也成了红领巾,但那跟买的仍是有诸多的不同,我仍闹着妈妈买。妈妈生气了,后来自己也想通了,虽说比不上别人买的,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四年级时,教我们数学的是当时学校正校长,姓简,他的样子如今我依稀记得,只是不知道是否还健在。他教数学跟别人不同,上课时他叫我们把书本合上,先讲一道书本上的练习,然后在黑板上出书上同等难度的例题,再叫我们上去板演。由于他是校长,大家对他都有种敬畏心理,生怕被叫上去出丑,所以在课后都会先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看一遍。我想我到现在数学还不错其功劳应该有他一份。
(那时有个朋友,家离学校近,就从家里端了一碗煮熟的红薯过来吃,吃得真是过瘾啊,当时算得上是美味了。大伙边吃边聊,谈笑风生。)
五年级时,最值得我提及一下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家在我家旁边,邻村的。他上课时,上一会儿,然后叫我们看书,他就剥了一个糖果放到口里咀嚼。那姿态让我们嘴馋得口水直流啊。
当时能吃到糖果真是种幸福。我记得,那时我村子里一户人家办了个小商店,里面摆满了好吃的,饼干糖果等,还有喝的汽水,抽的烟。印象中汽水一毛八分一瓶,烟有大前门,银象,春耕,黄金叶等。那时令人嘴馋的自然是糖果和汽水,常常跟着妈妈到商店去,就指望妈妈能买给我吃或喝,结果当然是失望而归。
有次看到一个伙伴帮店主照看了一下他孙子,他就给了小伙伴一个糖果。后来我就常常呆在他家,看看什么时候他也要我帮忙看下也能得到糖果吃。后来通过这方法我终于得到了我期盼很久的糖果,拿到糖果时并不马上吃,先向伙伴们炫耀一番,然后剥下纸,先舔舔糖果纸然后再慢慢地舔糖果,一颗糖果要吃好久。经常性的帮忙带小孩,也练就了我现在的一身本领,小孩子看到我不怕,乐意要我抱呢,要是有奶水我都可以当奶爸了,哈哈。
小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了。同班同学大多升级读初中,有些人留级,有些人回家娶媳妇去了。(当时同学间的年龄相差太大)初中时,就有小学同学带他小孩子到我们学校来闲逛。
初中要到圩里去读,要离开爸妈过寄宿生活,真正的苦难从此开始。
中学名字是钱圩中学,以圩命名。我至今都想不通学校怎么会设在这种地方,就因为它是一个圩,是个农村农副产品的交易场所么。
学校距我家有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