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曹文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久没提笔写所谓的文章了,也许我曾经使用的那枝笔早已锈蚀班驳了吧。不是笔本身,而是心里头,或喜或悲,我不得而知。毕竟,这年头了,谁还玩这东西呢。时隔四年重提,感觉生疏,因此,我不知道我的这篇文字将被我涂鸦成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题记
1月3日晚上,也就是大后天的前一周年,我终于磕磕绊绊地结束了我的那份感情。当然,准确而通俗地说,我可以把它称之为爱情。如果你的感觉足够敏锐,也许你能嗅出深藏在我笔底的那份遗憾。可是你却不知道,我遗憾的或许不是那个人,而是我的那份感情。我依然清楚地记的,当我跨出大门的那一刻,闪电像所有煽情剧里演的一样,借用一句极酸腐的话来说,划空而来。我下意识的回头,仿佛所有的记忆都在刹那间点燃。甜蜜的回忆,别离的伤感,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伤似乎已提前在我的胸腔里汹涌澎湃,波浪滔天。而当我顶着清泠泠的月光行走在奉化乡间林木密布的小路上时,心里头满是“单于夜遁逃”的凄凄与萧萧。
大半年的时间,而我的回忆里却悲哀地过滤得只剩下这可怜的一幕,是喜是忧,我不得而知。来惠州后,我曾多次努力地去回想整个事情的经过,像相机般去捕捉那些让我留恋的瞬间,然而我却悲哀地发现,我的所有努力竟如一河流水,把记忆里所有的细枝末节冲刷得干干净净,直至了无痕迹。或者,我今后所有关于她的回忆,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然而,这又如何呢。失忆有时的确比回忆现实。
所有关于甜美爱情的开头和经过或许都是甜美的,而所有关于甜美爱情的结尾却都不一定是幸福的,这并不如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童话一般,到最后都有一个皆大欢喜圆圆满满的结局,然后赚几滴如小女人般幸福而憧憬的眼泪。
于是,踩在2008的尾巴上,我倒上一杯酒,满斟,高举,然后洒下,祭奠我那夭折的感情,祝福我那些曾经爱过,曾经痛过,曾经痴情过,曾经绝情过,曾经相聚过,曾经别离过,曾经花前月下悱恻缠绵过,曾经眼望欲穿相厮相守过的往事如烟。
然而,往事真能如烟吗,我不得而知。
7月8日中午,我迷迷糊糊接通电话。平常,我不大往家里打,准确地说,是不敢打,我想,也许我总在下意识地逃避无线电波里传来的那份沉重。当父亲用努力抑制的哽咽的颤音说完整个事情,我的心也渐渐遭遇另一场地震。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是全中国人承担,我的地震只由我受着。
请假的时候,因我已递辞呈,所以那厮对我百般询问,好象我是在刻意编造一个人人都不可能相信的理由,来骗取他的同情一样,他那躲在瓶底般厚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的全是怀疑的贼光。如果不是急需回家,我可能会象当初在宁波那样,跟那胖得失去了所有线条,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冬瓜的总经理大吵一顿,然后,拍一拍屁股,不带走半片尘土。我没有,打工之人,有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况且那时我急需用钱。坐在惠州开往南昌的火车上,闷热难当,我的心里却落满了深秋凋零的枯叶,满是灰败。
母亲禀赋了中国所有农村女人的优良传统,持家,勤俭而精明,母亲也像世界上所有的女人一样罗嗦。我记得,在我大学毕业后,母亲的罗嗦里又肩负了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总在不厌其烦,而又不知疲倦地催我成家,以至我常常惊异,她那病弱的身躯何来那么充沛的激情和精力。每次看到她那被极度渴望燃烧得神采飞扬的眼睛时,我都心生愧意。身为人子,也许我未尽到孝道。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母亲的罗嗦,早年读书的时候,每次寒假回家,母亲都会为我做可口饭菜。那时,母亲下厨,我添柴。母亲一如既往地罗嗦,东家长,西家短,我静静地听,偶尔附和两句。冬风冷冷的刮过,火苗红红的燃着,母亲静静的说着,我淡淡的应着,多少个寒冬的晚上,都这样温馨而悄悄地流逝。也许多年以后,这将是我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的所有关于家的记忆的核心内容。而此时,我那向来乐于而善于罗嗦的母亲却不能罗嗦了。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我的心揪痛。
七月的南昌骄阳如火,我的心情异样复杂。两个同样酷热难耐的七月,我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已经或即将在这个被称为英雄城的火炉里上演。像所有类似的电视剧情一样,母亲走后,医生向我和父亲详细说明了母亲的情况,嘱咐我们保密。走出诊室,母亲迫不及待地用一种细若游丝的声音问我。这个时候,她对她儿子的依赖远胜于她朝夕相处的伴侣,就像我小时候对她的依赖和信任。母亲不识字,甚至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她对她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话特别相信。看着母亲完全消除担忧而彻底放松的表情时,我真的一度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善意的谎言。对不起,我可怜的母亲,也许我不该给你如此大的希望和喜悦。
离开医院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街头像配合我们的心情一样,已然飘起了小雨。在那间逼仄的旅社里,父亲服侍母亲睡下后,又说起了往事。父亲说的其实我早已听过,甚至耳熟能详,然而这个时候听起来格外沉重。夜深而无眠,耳边持续传来母亲因疼痛而发出的轻微呻吟,夹杂着南昌街头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的车鸣,想起母亲的点滴,一时悲从中来,不... -->>
好久没提笔写所谓的文章了,也许我曾经使用的那枝笔早已锈蚀班驳了吧。不是笔本身,而是心里头,或喜或悲,我不得而知。毕竟,这年头了,谁还玩这东西呢。时隔四年重提,感觉生疏,因此,我不知道我的这篇文字将被我涂鸦成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题记
1月3日晚上,也就是大后天的前一周年,我终于磕磕绊绊地结束了我的那份感情。当然,准确而通俗地说,我可以把它称之为爱情。如果你的感觉足够敏锐,也许你能嗅出深藏在我笔底的那份遗憾。可是你却不知道,我遗憾的或许不是那个人,而是我的那份感情。我依然清楚地记的,当我跨出大门的那一刻,闪电像所有煽情剧里演的一样,借用一句极酸腐的话来说,划空而来。我下意识的回头,仿佛所有的记忆都在刹那间点燃。甜蜜的回忆,别离的伤感,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伤似乎已提前在我的胸腔里汹涌澎湃,波浪滔天。而当我顶着清泠泠的月光行走在奉化乡间林木密布的小路上时,心里头满是“单于夜遁逃”的凄凄与萧萧。
大半年的时间,而我的回忆里却悲哀地过滤得只剩下这可怜的一幕,是喜是忧,我不得而知。来惠州后,我曾多次努力地去回想整个事情的经过,像相机般去捕捉那些让我留恋的瞬间,然而我却悲哀地发现,我的所有努力竟如一河流水,把记忆里所有的细枝末节冲刷得干干净净,直至了无痕迹。或者,我今后所有关于她的回忆,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然而,这又如何呢。失忆有时的确比回忆现实。
所有关于甜美爱情的开头和经过或许都是甜美的,而所有关于甜美爱情的结尾却都不一定是幸福的,这并不如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童话一般,到最后都有一个皆大欢喜圆圆满满的结局,然后赚几滴如小女人般幸福而憧憬的眼泪。
于是,踩在2008的尾巴上,我倒上一杯酒,满斟,高举,然后洒下,祭奠我那夭折的感情,祝福我那些曾经爱过,曾经痛过,曾经痴情过,曾经绝情过,曾经相聚过,曾经别离过,曾经花前月下悱恻缠绵过,曾经眼望欲穿相厮相守过的往事如烟。
然而,往事真能如烟吗,我不得而知。
7月8日中午,我迷迷糊糊接通电话。平常,我不大往家里打,准确地说,是不敢打,我想,也许我总在下意识地逃避无线电波里传来的那份沉重。当父亲用努力抑制的哽咽的颤音说完整个事情,我的心也渐渐遭遇另一场地震。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是全中国人承担,我的地震只由我受着。
请假的时候,因我已递辞呈,所以那厮对我百般询问,好象我是在刻意编造一个人人都不可能相信的理由,来骗取他的同情一样,他那躲在瓶底般厚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的全是怀疑的贼光。如果不是急需回家,我可能会象当初在宁波那样,跟那胖得失去了所有线条,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冬瓜的总经理大吵一顿,然后,拍一拍屁股,不带走半片尘土。我没有,打工之人,有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况且那时我急需用钱。坐在惠州开往南昌的火车上,闷热难当,我的心里却落满了深秋凋零的枯叶,满是灰败。
母亲禀赋了中国所有农村女人的优良传统,持家,勤俭而精明,母亲也像世界上所有的女人一样罗嗦。我记得,在我大学毕业后,母亲的罗嗦里又肩负了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总在不厌其烦,而又不知疲倦地催我成家,以至我常常惊异,她那病弱的身躯何来那么充沛的激情和精力。每次看到她那被极度渴望燃烧得神采飞扬的眼睛时,我都心生愧意。身为人子,也许我未尽到孝道。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母亲的罗嗦,早年读书的时候,每次寒假回家,母亲都会为我做可口饭菜。那时,母亲下厨,我添柴。母亲一如既往地罗嗦,东家长,西家短,我静静地听,偶尔附和两句。冬风冷冷的刮过,火苗红红的燃着,母亲静静的说着,我淡淡的应着,多少个寒冬的晚上,都这样温馨而悄悄地流逝。也许多年以后,这将是我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的所有关于家的记忆的核心内容。而此时,我那向来乐于而善于罗嗦的母亲却不能罗嗦了。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我的心揪痛。
七月的南昌骄阳如火,我的心情异样复杂。两个同样酷热难耐的七月,我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已经或即将在这个被称为英雄城的火炉里上演。像所有类似的电视剧情一样,母亲走后,医生向我和父亲详细说明了母亲的情况,嘱咐我们保密。走出诊室,母亲迫不及待地用一种细若游丝的声音问我。这个时候,她对她儿子的依赖远胜于她朝夕相处的伴侣,就像我小时候对她的依赖和信任。母亲不识字,甚至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她对她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话特别相信。看着母亲完全消除担忧而彻底放松的表情时,我真的一度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善意的谎言。对不起,我可怜的母亲,也许我不该给你如此大的希望和喜悦。
离开医院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街头像配合我们的心情一样,已然飘起了小雨。在那间逼仄的旅社里,父亲服侍母亲睡下后,又说起了往事。父亲说的其实我早已听过,甚至耳熟能详,然而这个时候听起来格外沉重。夜深而无眠,耳边持续传来母亲因疼痛而发出的轻微呻吟,夹杂着南昌街头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的车鸣,想起母亲的点滴,一时悲从中来,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