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中文网 www.24zw.net,保持常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写文章仅有感情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性思考的参与。所以,写文章不仅需要有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考。写作是这样,当然阅读也是如此。
女儿根据提出的这些修改意见进行了重写,几天后,我又收到了女儿邮发的修改稿。
寻他的少年芬芳(修改稿)
赵安平
今天,和父亲又回到老家。每次说到老家乡下,也许忙于工作,疲于奔命,似乎是在老远的千里之外。其实,自驾车也无非是半小时的车程。长辈们本执意要搭一个小时的客车来城里看我们,父亲回绝了,他说,他们的年纪大了,往返过于辛苦。
父亲是一个喜欢缅怀过去的人,他愿意一次一次地回乡下看看,脸上的迫不及待和孩子如出一辙。
百无聊赖,一如料想。父亲提议去田野山间走走,拗不过他,只得上路。道路弯曲,窄的不像话,还好干燥,否则非要我跌了一身泥才甘心。父亲却走的那样快,轻车熟路,如履平地。我亦步亦趋仍是差了大半步。那样轻快的步伐,竟不似一个行将天命的男人所能走得出来的,仿佛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打着竹编呼啸而过。走在田野,在我看来完全相同的叶子下孕育着如何不同的果实,但父亲依然认得出,而且于得意之间依然有着田间少年打马而过的狂放不羁,依然是这般单纯的可爱。我突然好生感动,每个人都有心香。并无悬疑,就是乡下故里的气味。我的骨血里并未烙印上相同的对泥土气息的眷恋,我也尚未爱上这土地的方方寸寸,我只是有些想念亲人。
父亲人生之路,就是从田野山间起步。一路的泥泞,一路的苦难,屈辱和辛酸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而今走回乡间的小路,我知道父亲在思索着什么。林语堂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程度。不知父亲在如今回首中的彻悟究竟会是如何的痛苦,我只好祈愿一脉亲情中,父亲仍能感受到年少的芬芳。一路走来碰到陌生人,父亲都能一一喊出他们的名字,寒暄两句。妇人常有感慨:你好像昨天才进学校教书,一晃眼今天却有了这么大的女儿?是啊,当时间一晃而过,昔日田间的少年的脸庞也爬满了皱纹,被妇人看着长大的父亲也有了如自己年轻时候一般的孩子。时间是如此强大和完善,来去不受约束,但时间总会告诉我们什么,而年轻的人总读不懂它,总要在时光里慢慢彻悟,直到年老才品到年少的芬芳。
随父亲继续前行,深吸一口,田间淡淡的乳香,混合着原野的麦浪,竟是温软异常。我仔细端详父亲的脸,试图找到他少年时的影子,蓦地发现怀念在他脸上静静流淌。都说故土情深,不敢辜负。今日得见,却已是这般光景。
晚饭前,邂逅了一只猫,眼神很清澈,好像尚未被尘世间的苦痛碾压过,又好像,呆在这样一个地方,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温情和轻松。苦苦盯了它半晌,伸手的瞬间,它低低叫了声,温和旖旎,不带攻击性。触电般的缩回手,生怕亵渎了神灵,它安逸地背对我梳整它的毛,慢条斯理,仿佛确信了我不会趁虚而入。这温馨的一刻,如果能停留在城市喧嚣的社会竞争中,该多好啊!
回程的时候,两个少年笑闹着穿梭在马路上,追逐嬉笑,笑声爽朗,只当是两小无猜。前方,一个孩子努力地蹬着三轮车,他的父亲坐在末尾,爱意一览无余。那个孩子肩膀并不宽阔,手臂纤细,脉络分明,本应该撑不起这么大的重量。如今却眼带笑意,奋力前行,宛若要将所有困难和困顿抛之脑后,去下一个幸福的所在。我明白当年的父亲也一定如这少年一般,拥抱亲情,困难中仍笑着前行。亲人的温暖总可以在寒冷中孕育着花朵,这花朵的芬芳可以散发一生一世,也可以留给一代又一代,让晚辈们在芬芳中读懂昔日的辛酸与未来的期望。
我突然恍惚被时光带到不知名的地方,多少次重温着父亲的生命之旅。我知道,无论如何,他都愿意一次次回到老家,去一遍遍重温属于他的童年,他的记忆。我伴随着父亲,更愿意走进父亲记忆的大门,和他一道去寻他的少年芬芳。
再读完这篇修改稿后,觉得文章的思路清晰,主旨明朗。父亲“寻他的少年芬芳”“芬芳”是什么?“芬芳”在哪里?“芬芳”就在年少时“田野山间”的小路上“芬芳”是父亲“一路的泥泞,一路的苦难,屈辱和辛酸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父亲与乡人的寒暄“芬芳”就在父亲“怀念的脸上”“芬芳”是父亲“静静流淌”着的“故土情深”那么,女儿跟着父亲“寻他的少年芬芳”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文章从“邂逅了一只猫”的现时之景,隐隐地透露出对父亲工作和奋斗着的理解;又从“蹬着三轮车的小孩”的情景中,终于“在芬芳中读懂”并“伴随着父亲”去“寻他的少年芬芳”这样文章写来水到渠成,丝丝入扣。
由是观之,写文章,以理入之,就是在下笔之前理出写作思路;以情出之,就是在写作之时饱含着感情的投入,流泻于笔端。而其实,情理二字,虽说是文章之道,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成功也在于感情做人,理性做事。所以,仅有感情投入是不够的。
写文章仅有感情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性思考的参与。所以,写文章不仅需要有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考。写作是这样,当然阅读也是如此。
女儿根据提出的这些修改意见进行了重写,几天后,我又收到了女儿邮发的修改稿。
寻他的少年芬芳(修改稿)
赵安平
今天,和父亲又回到老家。每次说到老家乡下,也许忙于工作,疲于奔命,似乎是在老远的千里之外。其实,自驾车也无非是半小时的车程。长辈们本执意要搭一个小时的客车来城里看我们,父亲回绝了,他说,他们的年纪大了,往返过于辛苦。
父亲是一个喜欢缅怀过去的人,他愿意一次一次地回乡下看看,脸上的迫不及待和孩子如出一辙。
百无聊赖,一如料想。父亲提议去田野山间走走,拗不过他,只得上路。道路弯曲,窄的不像话,还好干燥,否则非要我跌了一身泥才甘心。父亲却走的那样快,轻车熟路,如履平地。我亦步亦趋仍是差了大半步。那样轻快的步伐,竟不似一个行将天命的男人所能走得出来的,仿佛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打着竹编呼啸而过。走在田野,在我看来完全相同的叶子下孕育着如何不同的果实,但父亲依然认得出,而且于得意之间依然有着田间少年打马而过的狂放不羁,依然是这般单纯的可爱。我突然好生感动,每个人都有心香。并无悬疑,就是乡下故里的气味。我的骨血里并未烙印上相同的对泥土气息的眷恋,我也尚未爱上这土地的方方寸寸,我只是有些想念亲人。
父亲人生之路,就是从田野山间起步。一路的泥泞,一路的苦难,屈辱和辛酸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而今走回乡间的小路,我知道父亲在思索着什么。林语堂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程度。不知父亲在如今回首中的彻悟究竟会是如何的痛苦,我只好祈愿一脉亲情中,父亲仍能感受到年少的芬芳。一路走来碰到陌生人,父亲都能一一喊出他们的名字,寒暄两句。妇人常有感慨:你好像昨天才进学校教书,一晃眼今天却有了这么大的女儿?是啊,当时间一晃而过,昔日田间的少年的脸庞也爬满了皱纹,被妇人看着长大的父亲也有了如自己年轻时候一般的孩子。时间是如此强大和完善,来去不受约束,但时间总会告诉我们什么,而年轻的人总读不懂它,总要在时光里慢慢彻悟,直到年老才品到年少的芬芳。
随父亲继续前行,深吸一口,田间淡淡的乳香,混合着原野的麦浪,竟是温软异常。我仔细端详父亲的脸,试图找到他少年时的影子,蓦地发现怀念在他脸上静静流淌。都说故土情深,不敢辜负。今日得见,却已是这般光景。
晚饭前,邂逅了一只猫,眼神很清澈,好像尚未被尘世间的苦痛碾压过,又好像,呆在这样一个地方,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温情和轻松。苦苦盯了它半晌,伸手的瞬间,它低低叫了声,温和旖旎,不带攻击性。触电般的缩回手,生怕亵渎了神灵,它安逸地背对我梳整它的毛,慢条斯理,仿佛确信了我不会趁虚而入。这温馨的一刻,如果能停留在城市喧嚣的社会竞争中,该多好啊!
回程的时候,两个少年笑闹着穿梭在马路上,追逐嬉笑,笑声爽朗,只当是两小无猜。前方,一个孩子努力地蹬着三轮车,他的父亲坐在末尾,爱意一览无余。那个孩子肩膀并不宽阔,手臂纤细,脉络分明,本应该撑不起这么大的重量。如今却眼带笑意,奋力前行,宛若要将所有困难和困顿抛之脑后,去下一个幸福的所在。我明白当年的父亲也一定如这少年一般,拥抱亲情,困难中仍笑着前行。亲人的温暖总可以在寒冷中孕育着花朵,这花朵的芬芳可以散发一生一世,也可以留给一代又一代,让晚辈们在芬芳中读懂昔日的辛酸与未来的期望。
我突然恍惚被时光带到不知名的地方,多少次重温着父亲的生命之旅。我知道,无论如何,他都愿意一次次回到老家,去一遍遍重温属于他的童年,他的记忆。我伴随着父亲,更愿意走进父亲记忆的大门,和他一道去寻他的少年芬芳。
再读完这篇修改稿后,觉得文章的思路清晰,主旨明朗。父亲“寻他的少年芬芳”“芬芳”是什么?“芬芳”在哪里?“芬芳”就在年少时“田野山间”的小路上“芬芳”是父亲“一路的泥泞,一路的苦难,屈辱和辛酸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父亲与乡人的寒暄“芬芳”就在父亲“怀念的脸上”“芬芳”是父亲“静静流淌”着的“故土情深”那么,女儿跟着父亲“寻他的少年芬芳”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文章从“邂逅了一只猫”的现时之景,隐隐地透露出对父亲工作和奋斗着的理解;又从“蹬着三轮车的小孩”的情景中,终于“在芬芳中读懂”并“伴随着父亲”去“寻他的少年芬芳”这样文章写来水到渠成,丝丝入扣。
由是观之,写文章,以理入之,就是在下笔之前理出写作思路;以情出之,就是在写作之时饱含着感情的投入,流泻于笔端。而其实,情理二字,虽说是文章之道,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成功也在于感情做人,理性做事。所以,仅有感情投入是不够的。